對於五花八門的“洋節”,國人一向感覺五味雜陳:能夠雅俗共賞、老少咸宜的舶來節日本身就不多,稍不留神,還容易背上“數典忘祖”的罵名。但是,每年5月的第二個星期日卻明顯是個例外,這一天,春暖花開,心懷感恩;這一天,無論東西方,很多母親都會得到至高無上的贊美。
  人類社會有不同的語言、民族、宗教信仰和思維習慣,但全世界對“媽媽”一詞的發音卻高度類似,這讓人不禁感慨,接受和回饋母愛是全世界的“通用語言”,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動物本能”。既然如此,人類自然需要載體或平臺來感恩母愛、祝福母親,母親節的出現,滿足了人們這一情感需求。
  在我國傳統文化中,“盡孝”的理念也與母親節的感恩主題十分契合,古有“卧冰求鯉”的感人故事,今也不乏“捐腎救母”的人間真情。千百年來,雖然“盡孝”的形式和內容有所改變,但其感恩、回報的內涵卻是一以貫之。“母親節”雖然披著“洋外套”,但每一顆“中國心”想在其中找到共鳴,其實並不困難。
  母親節在我國大行其道,還與東方人內斂的民族性格有很大關係。在情感表達方面,國人長期缺乏恰當的途徑和渠道,能夠公開頌揚母愛的機會更是屈指可數。只有在母親節這天,不少人才會向母親表達祝願、致以問候或贈送禮物,如此既盡了孝,又巧妙規避了因不夠“含蓄”而給彼此帶來的不適應。這種上承“國際範”下接“地氣”的洋節,自然能夠流行開來。
  母親節是“舶來品”,但母愛是“通用語”。除了盡孝之外,我國的孝道文化還包括推恩及人、忠孝兩全、緬懷祖先等內涵。整體來說,它是一個由個體到整體、由小家到大家的孝文化體系。所以,母親節受追捧並不僅是“外來的和尚會念經”,還因為它契合了我們的傳統文化和情感需求。母親節不僅是過節、送禮物,還是對自己的內心做一次凈化和重新審視的機會。
  新華社記者姚友明劉碩  (原標題:母親節,國人最有共鳴的“洋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uj83ujywy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