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早報記者陳明玥黃雲攝影報道
  “復旦投毒案”27日在上海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開庭審理。因愚人節開玩笑在飲水機里投下劇毒物,被告林森浩的這一供述,讓眾人為之嘩然。法庭辯論階段中,“犯罪行為是直接故意還是間接故意”、“殺人動機是因瑣事不和還是愚人節玩笑”、“量刑是從重嚴懲還是酌情從輕”成為控辯雙方爭論的三大焦點。
  對此,西南政法大學刑事司法與刑事執行研究中心主任張光君根據案情分析表示,林森浩作為一名醫學方面專業人士,選用自己已知的劇毒物超大劑量投毒,其犯罪行為事實上是明知結果仍追求這個結果的直接故意。“量刑上要尊重法官的意見,但目前我國正在逐步減少死刑,能夠不殺就儘量不殺,這也是對人性最深沉的救贖。”
  間接故意犯罪能否從輕處罰,立法上並沒有規定
  張光君表示,根據我國《刑法》第14條的規定,“故意犯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也就是說,立法上並沒有規定對間接故意犯罪可以從輕處罰,但是司法上往往還是會慎重考慮間接故意對量刑的意義。
  “何為直接故意?就是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必然或者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並且希望危害結果的發生。”張光君進一步解釋,間接故意則是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並且放任這種結果發生的心理態度。所謂放任,是指行為人對於危害結果的發生,雖然沒有希望、積極地追求,但也沒有阻止、反對,而是聽之任之。
  張光君認為,林森浩作為一名醫學專業人士,參與過劇毒化學品二甲基亞硝胺的動物實驗,撰寫過相關論文,明知該劇毒物可能會致人死亡,仍超大劑量投毒,事實上是明知結果仍追求這個結果的直接故意。對於林森浩提到的“知道自己可能會被髮現”,其辯護人提出的水“可能喝可能不喝”,張光君認為其辯解較為牽強,“林森浩可能將自己犯罪後的心理和犯罪過程中的心理混淆了,根據他投毒時的種種行為,應該可以判斷他能預計可能產生的後果。”
  並非蓄謀已久也非臨時起意,而是存在人性的弱點
  對於辯論“殺人動機是因瑣事不和還是愚人節玩笑”時,辯方提出的林森浩是“臨時起意”,張光君認為該案中,林森浩的投毒行為並非蓄謀已久也非臨時起意。“臨時起意,一般存在於突發性犯罪情景中。”在張光君看來,兩人並沒有出現明顯衝突,犯罪由長期的、細小的積怨累積而成,“其實這個案子有些類似於‘馬加爵案’,是性格有些內向或偏執的孩子存在著一些人性的弱點。”
  對於量刑,張光君表示,“量刑上要尊重法官的意見,但目前我國正在逐步減少死刑,能夠不殺就儘量不殺,這也是對人性最深沉的救贖。”談及此,張光君有些感慨,他說被害人黃洋是無辜的,“但是,一個美麗的瓷杯被打碎,我們就一定要讓另一個瓷杯也被打碎嗎?林森浩要做的應該是真正反省自己行為對他人、對社會造成的傷害,可能的話用實際行動為自己贖罪。我們則應該反思這起惡性犯罪的社會原因,弘揚尊重生命的價值觀念。”
  ■庭審之後
  黃洋親人:得到答案卻揭開了傷疤
  前晚庭審結束後,黃洋的父母等家屬在其同學的陪同下吃了一頓簡單的晚飯。法庭上數度情緒波動,讓黃洋母親和大姨感到身體不適,兩人沒吃幾口便擱下筷子。幾乎一夜沒能合眼,昨日一早,黃洋的父親黃國強又出門找律師詢問宣判時間。
  “純粹是為了減輕罪責。”對於林森浩所言“投毒是個愚人節玩笑”,黃國強無法接受。“他在事發後的態度,還下了那麼大的量,怎麼可能是個玩笑?”黃國強說,庭審前家裡人最希望能明確的3個問題為,劇毒物從哪裡來,下了多少量以及投毒動機。庭審一一回答了這些疑問,但這卻再次揭開了他們心中的傷疤,“之前很多情節都不曉得,現在清楚了,反而更傷心。”
  現在,支撐黃洋家人繼續堅持的動力,則變成對宣判結果的等待。“殺人償命”是黃國強對宣判結果的要求,他一直強調這一點,並堅決表示不接受任何其他結果。
  林森浩的父親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願意盡一切所能賠償,但林家仍然沒有找過黃國強。“我沒有必要主動跟他們接觸。”黃國強對於賠償沒有表現出太大的興趣,雖然黃洋出事後,他就辭去了工作,但家裡親戚一直在資助並鼓勵他們要為黃洋討個公道:“不要他們一分錢,只要殺人償命。”
  這次到上海,黃國強和妻子希望能把黃洋帶回家。黃洋的遺體二次屍檢後,黃國強曾到殯儀館看過,回到自貢他整夜整夜地睡不著,“天氣變冷了,我就會想,洋洋還沒回家。”過幾天,黃國強打算再去一次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問問,黃洋的宿舍現在能不能進了,他們準備把黃洋留下的東西收拾一下,先帶回家,“8年來所有的東西都在這裡,他的書、衣服,還有警方調查時帶走的電腦……都要帶回去。”
  他們在期待著一審宣判,等著一個結果,好將黃洋的遺體火化了,帶回老家安葬。
  一種溫暖
  本科同學:願照顧黃洋父母
  張寧華是黃洋在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的本科同學。黃洋去世後不久,他果斷在網絡上發起向黃洋捐款的活動。
  事發7個多月,張寧華親歷了幾乎整個過程,從一開始的痛恨,“真想殺了那個瘋子”到庭上與林家人相見,同情勝過了仇恨。張寧華陪伴著黃洋的母親旁聽了整個庭審過程。他仔細觀察過林森浩的家人,他的父親也只是個普通的中年男子,瘦削、平靜,“我跟我同學的第一反應就是,他們也挺可憐的。”“憎恨的僅僅是被告人投毒的這個行為,僅此而已。”張寧華意識到,這起恩怨不僅是兩個人,更牽涉到兩個家庭。“我的好兄弟黃洋,可以放心,我們會照顧好你的父母親人,希望你可以安心上路。”張寧華認為,法律會給黃家一個公正的交代,他希望黃家不要讓怨恨伴隨餘生,希望他們早日走出陰影。
  一種沉默
  室友葛某:未關註案件庭審
  同寢室的三人,一名是嫌疑人,一名永遠離開了,而另一名則是案件中的關鍵人物——曾提醒中毒物質可能是“N-二甲基亞硝胺”、首個懷疑林森浩有嫌疑的葛某。
  庭審過程中,根據葛某證詞顯示,他發現黃洋病情嚴重,感覺像中毒。後來去看了病理資料,聯想到林之前做過類似的實驗,就打給孫師兄電話,讓他調查,而這時候正好林回寢室,他就只能發短信給孫。
  整個案情中,葛某的存在一直讓公眾覺得頗為神秘,面對媒體時,他顯得更為沉默。昨日,當天府早報記者撥通葛某電話後,電話中傳來標準的普通話,顯得頗為禮貌。但得知是記者後,葛某在電話中愣了兩秒,說“哦,有事嗎?”記者隨後詢問他是否關註了案件庭審,他隨即回答“沒,沒怎麼看”,對於林森浩自稱殺人動機源自愚人節玩笑一說,他說“不知道”,並稱自己正在忙工作,很快掛斷了電話。
  (原標題:類似“馬加爵案” 林森浩有人性弱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uj83ujywy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